鑄強軍團隊 育國防精英
——記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都基焱教授
科學中國人記者 李 沖 特約記者 李五洲
都基焱,遼寧莊河人,蒙古族,陸軍航空兵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獲得國家精品課1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軍隊(省部)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獲得國際展覽會金獎1項,軍隊(省部)級科技進步、技術發明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榮立個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2002年被評為總參優秀中青年專家,200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12年被評為國家教學名師,并入選首批國家“萬人計劃” 教學名師。
兩年前,當《解放軍報》再次在教師節專欄中報道都基焱教授事跡后,本刊記者就產生了強烈的采訪愿望。然而,從第一次與都教授通話預約到第一次見面采訪,竟然經歷了整整兩年時間。除了采訪需要經過相關部門審核批準外,都教授繁忙的工作任務、緊張的工作節奏,使接受采訪事宜一再推遲。
2014年10月,當記者第一次來到都基焱教授辦公室時,一幅自然而生動的工作畫面正好被捕捉下來。在隨后的采訪中,儒雅而剛毅、睿智而謙虛是這位國家教學名師給記者最深刻的印象。
意外錄取,開啟軍校生涯
1978年9月,莊河高中收到第一批高考錄取通知書,16歲的在校生都基焱被解放軍炮兵技術學院錄取。這位原本因視力不好,不敢奢望當兵,而一心夢想成為天文學家的懵懂少年,在略帶遺憾、忐忑,而又好奇、興奮中踏入了軍校大門。
雖然沒能如愿投身自己喜歡的天文學專業,但他一直保持著對天文學的濃厚興趣。入學時,他帶著珍藏的幾本天文學書籍和星座圖來到了學校,并從僅有的6元津貼費中省出錢來,繼續訂閱《天文愛好者》《飛碟探索》等雜志。同時,在都基焱看來,對于天文的愛好和相關知識的學習,并不影響他的正常學業,因為自然科學的原理是相通的——“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課程的學習,更與自己掌握的天文知識是相互貫通與促進的。
大三分專業時,命運又和他開了一個小玩笑。機緣巧合下,都基焱學習了雷達專業,從此他又對射電天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報考研究生時,本欲報考紫金山天文臺射電天文專業,但招生辦老師說只招畢業后留臺工作的學生,作為軍人的都基焱只能再次與鐘愛的專業擦肩而過。
從少年中學生到青年大學生,從普通老百姓到革命軍人,4年多緊張有序的軍校生活,不僅使他豐富了文化知識、走進了科學殿堂,更培養了他嚴謹治學的作風和堅毅果敢的性格。
1982年,都基焱以全優成績畢業留校,20歲的他成為一名軍校教官。從學員到教員,他深知這不只是稱呼上的變化,更承載著前輩的寄托,承載著國家和軍隊的期望。從宣布命令的第一天起,他就暗自定下目標:做最好的教員,培養最好的人才。
為上好第一堂課,他虛心向馮繼成、周曙光等老教員請教,并主動提出了“不廢一句話、不差一分鐘”的備課標準,仔細斟酌教案中的每一個字,精心準備幻燈中的每一幅圖,在雷達教研室組織的第一次新教員試講中,他得到了全體教員的一致喝彩;為熟練掌握教學裝備,他為自己定下了“走通每一根線路,熟記每一點波形”的要求,三個月時間,他奇跡般地記住了某型雷達的上千根線路編號、近萬個元器件型號;為準確把握授課對象情況,他以年齡相仿的優勢與本專業學員朝夕相處、情同兄弟,第一次走上講臺,他便能對50余名學員直接點名提問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1984年,22歲的都基焱被評為本專業最受學員歡迎的教員,并成為學院最年輕的教學組長;1985年,全國第一個教師節,他成為學院最年輕的優秀教員,并榮立個人三等功。
孜孜不倦,實現自我超越
初出茅廬,都基焱便成為青年教員的佼佼者,然而他既沒有因為工作成績而自滿,更沒有停止超越自我的步伐。為適應軍隊院校編制體制及教學任務的調整,他又先后攻讀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專業碩士和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光學專業博士學位。對科學知識的不斷汲取,使他成為信息科學領域的多面手,并逐步成長為學術技術帶頭人。
1992年,恰逢都基焱從事雷達、通信等專業教學工作整整十年之際,一項更富挑戰性的任務擺在了面前——根據中央軍委指示,為培養我軍高素質無人機指揮與技術軍官,在合肥炮兵學院開設全軍第一個四年制無人機專業。以其寬廣的學科專業知識和精湛的教學科研能力,30歲的都基焱被任命為無人機教研室副主任。
面對全新的任務和全新的領域,都基焱不僅沒有因困難而退縮,反而激發了其勇攀高峰的熱情。在學院領導以及戴潤身主任等老同志的鼓勵和支持下,他不等不靠、主動作為,以超前的思維方式、超強的協調能力以及超負荷的工作量,帶領僅有的11名團隊成員,僅用不到兩年時間,便出色完成了無人機專業系列教材編寫,實驗室、專業教室建設,以及無人機教學保障分隊建設等重大任務。
1993年,他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并成為學院最年輕的研究生導師;1996年,他第一個走上無人機專業課教學的講臺,同年被任命為無人機教研室主任;1998年,作為無人機專業首席專家,他所率領的團隊成功地完成了我軍第一批無人機專業本科生的培養任務;2001年,他主持的“無人機運用工程專業創建與發展”項目獲軍隊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在隨后的幾年里,他的團隊又先后獲得了多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精品課等一系列高等級獎勵;2004年,在出任我軍第一個無人機系主任的同時,都基焱教授又被遴選為學院首批博士研究生導師……
一系列成果和榮譽,詮釋了一位軍校教員的智慧與境界,更見證了他勇于創新和不懈追求的精神。
堅韌不拔,打造強軍團隊
“上過戰場的軍人,更懂得生命的可貴;經歷實戰的教員,更懂得肩負的使命?!被貞浺欢味瓮?,都基焱教授深有感觸。
1984年,作為帶教教官和地炮雷達技師,都基焱主動報名參加了“老山、者陰山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在前線,他身先士卒、忘我工作,在出色完成帶教任務的同時,確保了參戰部隊雷達裝備的良好工作狀態,受到了前線指揮部的通令嘉獎。
1997年,參加華北某地舉行的全軍兵種新戰法實兵實彈演習,都基焱在演習隊伍出發前不慎踝骨骨折,作為無人機大隊長的他,拒絕了靜養治療的醫囑,全程參加了為期3個多月的演習任務,打著石膏、拄著雙拐的指揮官儼然成為演習現場一道特殊風景;2005年,華南某地舉行的全軍新裝備檢驗演習,他率領所屬的無人機隊轉戰廣東、廣西多地,頂風雨、戰酷暑,不辭勞苦、不分晝夜地工作,圓滿完成了各種實戰環境下的裝備檢驗任務,他的指揮車三個月內累計行程兩萬七千多公里;2007年,為完成北京奧運安保某應急科研攻關項目,作為項目總設計師和任務部隊總指揮,他承受了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等重重壓力,突破了裝備研制中的一系列世界性難題,克服了備勤工作中的一系列生活困難,確保了所承擔奧運安保任務的順利完成。與此同時,團隊在較短時間內攻克了16類37項關鍵技術,科研成果也榮獲了2009年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然而,不滿50歲的他卻在兩年內脫落了9顆牙齒……
艱辛,磨礪了這位共和國軍人的風骨,更鑄就了他所帶領團隊的意志。在談到建設團隊經驗時,都基焱教授堅定地說:“作為軍隊院校的教學科研團隊,必須始終堅持‘以軍人特有的風格工作,以科學務實的作風建隊’,更必須突出幾個必不可少的要素——現代軍人的使命、不屈不撓的精神、科學嚴謹的作風、精益求精的態度?!?/span>
在不斷克服困難、不斷創新突破、不斷取得新成果的過程中,他所率領的團隊一直被公認為全軍最強的無人機教學科研團隊,由該團隊培養的畢業學員一直被公認為最受部隊歡迎的的無人機指揮與技術軍官。在他的團隊中,還涌現了一等功榮立者,中共十八大代表錢立志教授;全軍優秀士官、全國人大代表巨孝成等一大批模范人物。
為人師表,培育國防英才
從教30多年來,都基焱教授為雷達、通信、無人機、軍事情報學、作戰指揮學等多學科專業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授課4000余學時,作為研究生導師,指導碩士、博士及博士后人員90余名。談到培養學生,都基焱教授有著自己的心得:以國家的事業激勵學生,以軍人的作風要求學生,以自身的行動感召學生。
采訪中記者冒昧地問及:“您已年過半百,有必要親力親為地工作在一線嗎?”都教授毫不猶豫地回答:“疏于自律的指揮官,帶不出紀律嚴明的軍隊;無精打采的教師,培養不出朝氣蓬勃的學生?!?/span>
為更深入了解都基焱的工作與生活,記者走訪了他曾工作過的單位、他曾指導過的學生,以及他曾帶過的團隊成員,所有受訪者無不為其忘我工作的精神所感動,無不為其率先垂范的風格所嘆服。在走訪原炮兵學院任富興院長時,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將軍充滿自豪和贊賞地說,都基焱是他幾十年領導生涯中遇到的最敬業、最得力、最放心的愛將之一,也是一位知識淵博而虛心好學、治學嚴謹而勇于創新的學術界難得人才;多名已經在軍內擔任師團職領導工作或從事軍隊重要部門技術工作的學生,在受邀用一句話描述對都教授的印象時,都紛紛以“謙遜的學者”“睿智的軍人”“學生的楷?!薄靶燎诘膱@丁”表達他們由衷的敬仰之情;陸軍軍官學院與都基焱教授一起工作、一起戰斗過的同事們,如數家珍般地講述著一個個難忘的場景……
為按時完成某型模擬訓練器研制工作,他曾經整整一周沒出實驗室,有吸煙嗜好的他在“彈盡糧絕”之時,竟然與劉皓飛教員抽起了用煙蒂再造的手工卷煙;為進行某新概念雷達接收機的調試工作,他曾兩天兩夜沒合眼,在其他學生已處于半夢半醒之時,他與胡軍博士一起調通了最后一塊電路板;為將無人機地面站信息傳送至演習指揮部,他親自率領汪陽博士、盧金星參謀,趟荊棘、爬峭壁,將微波傳輸系統架設至最佳位置;在進行某攻擊型無人機爆炸效果試驗中,他規定在每次無人機起飛前,必須由他和王立明博士一道,進行最后一項也是最危險的引信安裝工作;為完成北京奧運安保應急科研攻關項目,他更是克服了數不清的困難,熬過了數不清的通宵……
2014年,為加強我軍陸航無人機裝備和人才建設,都基焱教授被選調至陸軍航空兵學院,授命組建陸航無人機教學科研團隊。伴隨著責任感和緊迫感,他每天都處于緊張而興奮之中,更新、更重的任務展現在面前,讓他更加珍惜每一刻、每一秒的工作時間。在陸航部領導和陸航學院的全力支持下,憑借豐富的經驗、縝密的思考以及廢寢忘食的工作精神,短短一年時間,一套深謀遠慮、特色鮮明的建設規劃制定出臺,兩項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課題論證完成,多項軍內重點科研和裝備預研項目通過了立項審批。更令人鼓舞的是,又一個充滿朝氣、充滿希望的教學科研團隊迅速成長起來。
后記
跨年度的采訪,讓記者意猶未盡。在采訪行將結束之際,記者再次提出了問題:從事教學科研工作30余年,可謂是碩果累累,也獲得了眾多的鮮花和榮譽,是什么促使您不僅沒有停下腳步,反而更加的奮力向前呢?都基焱教授毫不猶豫地給出了4個簡樸的理由:從一名天文愛好者的角度,在浩瀚的宇宙中,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我們才來到這個世界上,充分認識世界、努力創造世界,才不辜負這一難得的機會;從一名軍人的角度,國家的強大、人民的安寧必須始終銘記在心,為國家和軍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本職所在、義不容辭;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知識無止境、科技發展無止境,一切成果、一切榮譽都只是過去,不斷探索、不斷發現是一個科技工作者的最大樂趣;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榮譽,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認真審視自己,是否對得起這一榮譽,更應為這一榮譽增光添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