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數:20822013-08-27 22:38:21 來源: 《華夏都氏尋根錄》第一輯
河北承德圍場都姓人遷徙地“六爺地”尋訪
河北承德 都雪松
2010年12月4日,我與本族兄弟都廣喜一同駕車,去了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小牛群鎮東卡拉村五組這個地方,也就是圍場縣都姓的一處遷徙地“六爺地”,(到這地方探知不叫“六月地”而是叫“六爺地”)來到這個盼望久已的地方,在簡單說明我們是來尋根問祖的來意后,族人熱情地接待了我兄弟二人。
在族人的引薦下,我認識了那里的族人都顯義、都顯貴,按輩份我稱呼他們大伯,這兩位族人高興得很。聊天中,我們了解了六爺地族人的歷史和繁衍發展情況?,F在在此居住的都姓人還有十來戶,約是50來口人,還有一部分分別遷到了赤峰市區和錦山縣城以及王爺府鎮林豐村去了。這里一支都姓字輩為洪、春、顯、廣、建,與我們確屬同宗。
都顯貴大伯70多歲了,身體健康,精通醫術。他還特意給我們講解了“六爺地”這個地名的由來:都姓祖上有一個人稱六爺的族人,清朝時期在王府當過醫差,該族人在一次博彩擲骰子時,贏得了現在這片土地的地契,于是將族人遷至此地,命名“六爺地”,從此都氏族人在此落地生根繁衍至今。
顯貴大伯在聊天中提及到了祖上有一個叫都“龍”剛的族人,具體是不是龍字搞不清了,這使我想到了圍場縣都家營都耀武大伯,給我提供的家譜上的一個名字叫“都“如”剛”,如字和龍字在發音上是諧音的,后人容易混淆。
按照六爺地族人提供的消息,2010年12月4日晚上,我們又去了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爺府鎮林豐村8組,這里的族人的輩份用字是洪、殿、振(齡)、朋(國、文、和),目前只繁衍了這幾輩,約20多口人。
第二天上午,我們又拜訪了住在赤峰市錦山縣城的都顯珍大伯。83歲高齡的他顯然記憶模糊,但身子骨很是硬朗。得知我們的來意后很是高興,都顯珍大伯大大贊揚了我們都姓后生尋根問祖的行為。
“六爺地”之行,基本弄清了的河北承德圍場都姓的歷史淵源。在這里,都姓發展繁衍已有150多年了,只不過是我們這一支自“六爺地”遷走得早一些(100余年),另一支是晚一些(60余年),是自“如”字輩的下一輩開始分開用字,即分別用“克”字“洪”字,自此以后又各自使用了各自的小宗譜,以后排輩用字也就不一樣了。
Copyright © 2008 - 2025 Dushijiaci, All Rights Reserved
都氏家祠?版權所有 轉載請注明出處 ICP證:魯ICP備13026789號-2 技術支持:都百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