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多年的網上溝通,本人了解到天津市靜??h子牙鎮有都姓人集中居住的村落。距此地30多公里的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攤里鎮安里屯也是都姓人的集中居住地。在此前舉辦的全國都氏宗親活動中,安里屯的都姓人每次都組團參加活動,而天津子牙鎮的都姓人一直沒有聯系上。此次應邀來河北衡水尋訪都家村落,本人也有意來這里看看。天津市靜??h子牙鎮的都玉峰先生得知這一消息后,馬上與我聯系,表示非常歡迎我們到子牙鎮來看看。2012年5月26日下午,我與衡水的都東生、哈爾濱的都國勝從河北衡水開車來到了天津市靜??h子牙鎮,對這里都姓人集中居住的村落進行了實地探訪。
據了解,都玉峰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子牙鎮都姓人,對都氏家族事務十分關心,但由于從事外貿進口業務,很少有時間上網查詢都氏家族的有關情況。當得知全國都氏家族舉辦過多次活動后,經常抽時間上網瀏覽都氏家族的有關情況。據都玉峰介紹,天津靜海子牙鎮有2個村子是都姓人的集中居住地,一個是王二莊,約有200多都姓人,一個是宗保村,大約有近100人姓都,2個村比鄰,沒有間隔。我們這次來,都玉峰先生組織了2個村子關心都氏家族事務的代表參加了見面晚宴。都世勤、都世德、都玉祥、都玉棟、都玉峰、都世朋、都玉發、都玉坡、都景平、都雨村、都峰、都世明、都玉田。見面晚宴熱情、熱烈,大家推杯換盞、觥籌交錯,充分表達了一家人的情感和相聚的喜悅。大家邊吃邊聊,向我們系統地介紹了這里都姓人的有關情況。
當地傳說,這里的都姓人原系山西太原府洪洞縣大槐樹村,明初遷至河北省靜??h宗保村定居,世代以農為本,安居樂業。由于天災兵患,原家譜失落,數世無記載。關于族淵的這一說法,大家認為并無確切的根據,只是傳說。況且關于大槐樹的傳說遍布全國各個姓氏,在沒有族淵資料的情況下,許多姓氏以此為據,因此以訛傳訛的現象很普遍。目前當地都姓記載的三世祖都曰貴,曰貴公兄弟4人,其中1人遷往東八縣,失去聯系,其他2人不知什么原因沒有記載。曰貴公有一子,即四世祖都公平,公平公有2子,即五世祖都士京、都士興。士京公乾隆年間從宗保村遷到王二莊定居,即王二莊都姓人系都士京的后裔,宗保村都姓人為都士興后裔,子牙鎮都氏自此分為2支。自一世祖算起,這里目前已經繁衍發展到十三四代。為理清家族世系,民國二十年由都茂堂、都景春、都景山主持,王二莊將都士京一支家譜進行了編修,但1963年由于洪災家譜被毀。1993年由都景海、都景仁、都世成為主,對都氏家譜又進行了編修。據介紹,到1998年這里的都氏后人空前團結,王二莊、宗保村的都氏族人合二為一,共同為先祖掃墓祭祀,并各盡其能紛紛出資,協辦都氏家族事宜。到2003年,兩村都氏族人共同協議重修家譜,形成了今天新的都氏族譜。新編修的都氏家譜將都氏各支系合為一體。子牙都氏世系排列用字從三世祖開始分別為:曰、公、士、文、(七世祖名為單字,沒有輩份用字)、寶、茂、景、世、玉、國。從十四世開始,重新安排了十個字為輩份用字:一、泉、春、勇、厚、俊、亮、彥、紅、星。靜海子牙鎮都氏家譜歷經滄桑,幾毀幾修,光前裕后,充分說明子牙鎮都氏族人秉承了奉先思孝不忘根本的傳統美德,值得我們各地都氏族人學習和效仿。
通過了解以上情況,本人提出幾個問題供大家研究:第一,從當地都姓人繁衍發展的情況看,我們可以推算,第一代先祖來到子牙鎮的年代應為明朝末年(根據人類自身生產規律,平均每一代人的間隔時間大約在25年左右。這一結論經過許多姓氏家譜資料的驗證,是可以作為基本依據的),而并非明初,那么源自山西大槐樹的傳說就不可信了。第二,從輩份用字來看,這里第七代先祖起名時都是單字,并沒有輩份用字,而山東牟平都姓的第六代也出現了這種情況,這是否是巧合?第三,從遷徙年代來看,從山東登州府寧海州遷徙到牟平北頭村的年代早于子牙鎮都姓遷徙來的年代,時間相差五十左右年,這之間是否存在什么聯系?第四,從山東牟平都姓歷史資料來看,明朝時期,必里海后裔取姓為都,開始遷徙到山東西部以及河南、河北、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清朝時期主要遷往東北。目前看,遷徙到東北找到了很多資料,但遷徙到內地的資料很少,這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搜集挖掘。
第二天上午,都玉峰先生驅車帶領我們在王二莊和宗保村實地探訪了村容村貌及風土人情,拜見了80高齡的都世成老先生,參觀了王二莊中心小學及新建的居民樓,同時帶領我們參觀了子牙開發區和靜海開發區,使我們欣然目睹了改革開放給這里帶來的巨大變化。
探訪參觀意猶未盡,河北文安縣安里屯的都義全、都義文二位已經驅車來到子牙鎮,來接我們去安里屯。安里屯與王二莊兩個村莊雖然行政區域跨省市,但相距只有30多公里。此前,他們相互之間雖然也知道一些情況,但多年來一直沒有聯系,我們這次的行程促成了這兩個跨省市村莊都家人的來往。都家人相見分外親。一方執意挽留,一方執意要走,最后確定,子牙鎮都玉峰等四人驅車送我們,與來接我們的安里屯都義全一起到河北廊坊文安縣攤里鎮安里屯,也算是子牙都家人首次拜訪安里屯都家人。中午,都義全在安里屯安排了豐盛的招待午宴,安里屯都家人都義民、都義良、都義文、都國華、都志強等多人參加招待午宴。
安里屯是個大村子,人口過萬,但是都家人并不多,目前只有60多口。據介紹,這里的都家人雖然人口不多但屬村子里的坐地戶,原來集中居住在都家圪垯(村里的一個地方別稱),沒有家譜,但有祖碑和家族世系譜圖,關于族淵及遷徙年代沒有明確記載。祖墳碑文記載“據傳從山東遷來,因年代久遠,與原籍無法聯系”。家族世系譜圖記錄的先祖從二世祖開始,至今十二三世。按照世系譜圖找出輩份用字從二世祖開始分別是:世、繼、曰、建、得、永、元、鳳、桂、義、國、志、安、雙、茂、慶。另外,從世系譜圖上可以看出,安里屯都姓人曾經7世單傳,沒有擴展,所以人口繁衍不多,當然也有外遷情況。
安里屯與子牙鎮相距只有30多公里,他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呢。從繁衍發展的世系來看,兩地一世祖遷徙到當地的時間相差很少,基本都是明朝末年。子牙鎮都家人三世祖輩份用字為“曰”,安里屯都家人四世祖輩份用字為“曰”,這也許是巧合,其他還沒有找到相互聯系的記載。但隨著今后兩地都家人的進一步交流,將會有更多的相同點呈現在我們面前。
在安里屯,我們同樣感受到了都家人的熱情。都義全、都國華、都志剛等陪同我們參觀了安里屯及周邊幾個地方,特別是參觀了都國華個人出資30萬元建成的宏聲音樂廳,整座大廳布局高雅,設備齊全,有觀眾席200多個,都國華創建的西洋銅管樂隊就在這里排練演出,無償為當地群眾服務。這一善舉不僅在我們都家,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另據介紹,安里屯的都家人十分團結親密,每年都由都義全和都國華召集聚會在一起,這在其他地方是很少見的。衷心祝愿都氏家人都能這樣和諧團結發展!
作者:都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