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數:14002017-07-07 21:53:05 來源: 都氏家祠
一門雙英烈的行善老人都本善
都基成
都本善,人如其名,一生樂善好施,譽滿鄉里。
都本善1900年出生于山東牟平王家莊村。幼時家貧,僅讀過一年多的私塾,年少時就開始學繕草房謀生。那個時期膠東半島的民房基本都是草房,繕草房的繕匠都是手藝人。身高一米八二,體健,手巧的都本善很快便成為獨擋一面的繕匠、掌尺。后來更成為享譽姜格莊和龍泉兩個鄉鎮的行內名家,每年春天上門預約者絡驛不絕。他白天去給別人打工,晚上回家經營自家的田地。冬天農閑,便跨海去養馬島為人推磨。別人一天磨四升,他則每天磨四升半,深得顧主青睞。他勤于勞作,儉以持家。每年溫暖時節,他將上衣披在身上,干活的時候總是將上衣掛到樹上,并不舍得穿。其克勤克儉的程度可見一斑。
都本善原本育有十子,有半數夭折于饑荒和疾病,連喪5子之痛。然解放戰爭期間,他卻毅然讓兒子興河、興江參軍上前線,后雙雙犧牲于著名蒙良崮戰役和淮海戰役,成為遠近聞名的“雙烈屬”。然而他卻從不居功自傲,從不向黨向政府提出任何要求。
其為人熱情、樂于助人,且多謀善斷。雖然從不曾擔任過一官半職,然而,凡鄰里間家務爭執、鄰居糾紛乃至官司訴訟,多熱心調解,促其合解;也常出面找領導為民請愿。在村里廣受贊譽,備受尊敬。
他樂善好施,慷概助人,堪稱鄉中一絕。當時村有居民不足二百戶人家,卻有七十八戶人家向他求借過錢物,且從不計利息,甚至從不留欠條。間或有欠戶遺忘或長期家貧無力償還者,他從不爭執,絕不逼還,常常主動豁免。在物質匱乏、資金緊張年代,他的收入其實也不高,其來源主要是政府每月發給的7元撫恤金及每年春季為人繕房的工錢而已。而他自己卻省吃儉用從不枉花一分錢,多次主動借錢給蓋房、娶親卻家景貧困的村民,或數十元,或二、三百元。在當時一個整勞力一個勞動日只有幾角錢收入的時代,這無疑是一筆巨款。時至今日,四、五十年過去了,尚常有當年惠及的村民,感念其恩徳時熱淚盈眶乃至痛哭流涕。
他為人仗義疏財。上世60年代,其68歲的妻子在路邊田間被鄰村男子騎自行車撞倒造成大腿骨折,送文登整骨醫院治療三個多月也沒能接好,從此殘疾臥床,不能下炕行走,生活不能自理。侍候照料妻子的所有事情,除了在隔壁居住的兒子兒媳及孫子孫女幫助以外,就全靠他一人承擔。雖然他也時常感嘆想不到自己六、七十歲了卻要學著做飯,但卻從來沒聽他怨天尤人,怪責肇事者。相反,當得知其家景貧寒入不敷出時,當即宣布連醫藥住院費也不用其承擔。感動得肇事者當即下跪道歉、稱謝。此后十幾年間也從沒找過肇事者的麻煩,甚至從沒怨恨過此人。如此心胸,如此度量,實非常人所能及。
數十年后,其孫都基永回鄉辦工廠興實業,眾鄉親予以了超乎想象的人力物力及資金支持。這在所謂“錢不借,車不借,老婆不借”的“三不借”時代,能夠創造出不依靠銀行興辦企業的奇跡,這不能不歸功于老人當年的善行。很多人甚至直言不諱地明言,是為了報答老人當年的恩義。
晚年,他全心神地傾力培養身邊的孫子輩上學。其孫都基永、都基成兩兄弟于全國剛開始恢復高考的1978年雙雙考上大學,成就了當年全縣唯一的一家同時出了兩個大學生的佳話。數年后其孫女都基蓮也金榜題名,被鄉親稱贊為"一門三進士”。這成了老人晚年最引為自豪的話題。但許多年過去了,很多村里人仍然堅信,這是他多年來行善積德,惠及子孫的結果。
1983年5月,終身勤儉、一生行善的老人都本善無疾善終,享年八十有三。
Copyright © 2008 - 2025 Dushijiaci, All Rights Reserved
都氏家祠?版權所有 轉載請注明出處 ICP證:魯ICP備13026789號-2 技術支持:都百順